爽文天下 - 历史小说 - 大唐之开局娶了武则天在线阅读 - 第一百四十八章 敬服

第一百四十八章 敬服

    李淳风看得入神,不由自主拿起案几上的白纸仔细看了起来。

    白纸上纵横交错的各种线条形象地勾勒出一个立体的图形,即使不懂看图的人,也能大概看个明白。

    而一些古印度(天竺)数字标注在线条的边上,显然是表示各个位置的长度。

    本来有些复杂的图纸让人一眼就能看出长宽高所需的度量,可是边上有一些计算公式李淳风却看不懂。

    此图与大唐一般所用的平面图相比,这种立体制图与标注方法既方便又直观。

    若是用到大型工程或宫殿的建筑上,岂不是能够让监工更加清晰,也能有条不紊的按照尺寸一步步来。

    如此一来,既不会出现重复的工作,又不容易出错。

    李淳风越琢磨越觉得有意思,思维渐渐跑远了。

    即使李淳风自诩学究天人、见多识广,但看这些古印度数字还是有些吃力的。

    特别是旁边的一些公式他根本没见过。

    比如有一些 -10÷的符号,让他一头雾水。

    虽然有些不知所云,但看起来简直是太便利了。

    看了一会儿,李淳风一脸疑惑地开口问道:“忠义伯,这图纸看起来一目了然,很是直观,可用古印度数字标注的单位和旁边的符号代表着是什么?”

    看来看去,图纸倒很容易理解,可标注的数字就让他有些摸不着头脑。

    这是火炕的图纸,假如按‘分’的量度建造,也太小了点,如果按‘寸’来算,又太大了。

    杨帆这才反应过来,大唐此时的计量单位与后世有所不同,纸上的标注因为习惯当然是以厘米为单位。

    因为大唐的长度计量单位主要有五个,分别是分、寸、尺、丈、引,如今根本还没有出现厘米这样的计量单位。

    如果换算过来,一寸大约等于3.33厘米左右,这也难怪李淳风对计量单位有些疑惑。

    更让杨帆惊讶的是,李淳风居然把阿拉伯数字称为古印度数字,让他有些难以理解。

    不过杨帆哪里知道,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古印度人发明的。

    在古代印度进行城市建设、祭祀等需要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于是数学计算就产生了。

    大约在西元前三千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数字就比较先进,而且采用了十进位的计算方法。

    一套从“1”到“0”的数字就趋于完善了。

    古印度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印度的近邻国家。

    西元七到八世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崛起。

    阿拉伯帝国在向四周扩张的同时,阿拉伯人也广泛汲取古代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先进文化。

    随着岁月的推移,到十四世纪,中国印刷术传到欧洲,更加速了印度数字在欧洲的推广与应用。

    西方人接受了经阿拉伯传来的印度数字,但他们当时忽视了古代印度人,而只认为是阿拉伯人的功绩,因而称其为阿拉伯数字。

    这个错误的称呼一直流传到后世,所以杨帆才不清楚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其实阿拉伯数字在大唐时期的真实叫法是古印度数字,而且普及率极低。

    对于李淳风能够认识阿拉伯数字,杨帆还是觉得有些惊讶的,这个牛鼻子道士学识还是很不错的。

    不过杨帆也害怕在李淳风面前露馅,不小心把自己给坑了,所以厘米这个单位当然不好解释。

    毕竟这可是后世的一个计量单位。

    而旁边的计算公式加减乘除都是计算材积之类的,倒是可以说一下。

    看着李淳风那一双充满了求知欲的眼睛,杨帆不怎么忍心拒绝,况且等一会儿可能得向这牛鼻子问一些事。

    想到这儿,杨帆开口解释道:“其实这是小时候跟一个云游老道学来的,不过他把这数字叫阿拉伯数字,这些公式是辅助计算的,而且长度计量单位也有所不同,是这样的……”

    李淳风仔细倾听着,不疑有它。

    事实上李淳风并不在乎这个数字叫什么名,也不在乎这计量单位是什么,他比较感兴趣的,是那几个计算公式。

    虽然看不懂,但总觉得很厉害的样子。

    “这就是忠义伯上次随口便能答出许章出题答案的原因?能教给贫道么?”李淳风指着那几个加减乘除的公式,眼中精光一闪,有些激动地问道。

    无奈,杨帆只好硬着头皮解释了一番十个阿拉伯数字以及加减乘除的简单算法。

    李淳风聚精会神的听了半天,一会儿就皱眉,一会儿沉思。

    最后摇了摇头道:“这数字配上这样的算法倒是颇为新颖,但也仅此而已,并没有比咱们的算法高明呀,那汝在望月楼是如何快速算出牛车与马车混装货物那个问题的?”

    杨帆当然知道李淳风说的是哪个问题。

    当初与许章比斗的时候,就听许章说过,这道题也拿给李淳风请教过。

    不过纸上的这些计算,是材积的公式,而那次涉及到二元一次方程,当然有所不同。

    送佛送到西!

    杨帆只得又接着向李淳风背出了乘法口诀,并解释了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正所谓一通百通,李淳风很快便想通了。

    作为太史令,掌管历法的修订,其实就是一个天文学家、地理学家。

    不管天文地理都需要与大量的数据运算结合在一起。

    从古至今,但凡天文地理学家其本身必是个术算高手。

    这也是为什么李淳风能成为大唐术算界的牛耳。

    虽然唐朝的科举也有数算一科,但在儒家理学盛行的时代,像数理化这些学科,其实属于奇yin技巧、旁门左道。

    根本没有后世那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说法。

    这时代,即使术算学得再好,最多也只能成为一名八、九品官员,所以读书的人更热衷于学习四书五经。

    在他们看来,学习四书五经才是升官发财的捷径。

    像李淳风这种术算高手能成为从五品的太史令,除了术算高绝,更重要的是,他是道门中的高人,而且其学识并不差。

    听到杨帆传授的方法与口诀,李淳风埋头研究一会儿,犹如魔怔了一般。

    直接拿起了案台上的水芯笔,歪歪曲曲的写写画画。

    李淳风直接写了两组很大的数值,一组用繁体字写,一组用阿拉伯数字写。

    对比一下,见到繁体字实在太繁琐,又给划掉了。

    最后在阿拉伯数字那一组,辅以乘法口诀很快就算出结果,然后又列出两个数值相除,列出算式也很快得出结果,顿时惊喜不已。

    惊呼一声,李淳风庄重的站起身来叹服道:“这数字书写简便,初始并不觉得如何,但越是涉及到复杂的数字,越是计算简便,这数字配合这样的口诀、公式,简直是天才的想法,从此以后,贫道计算天文等历法时可省心多矣,多谢忠义伯授艺,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呀!”

    虽然被李淳风的高帽子戴得飘飘然,但杨帆却是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站在了几千年的文明这个巨人肩膀上。

    于是有些尴尬的摆了摆手:“这都是小时候那云游道士教得好……”

    虽然杨帆这么说,但李淳风并没有相信,在他看来,如果这种方法以前就发明出来,应该早就风传于世了。

    不过李淳风并没有深究,反而显得更加尊敬,也才想起了来这里的另一个目的。

    只见他在贴身之处摸索了一会儿,这才掏出一样东西来……